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上,在石油战线上,有一位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铁人”王进喜。在新时代的洛阳中院民事审判一线上,同样有一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铁人”,他就是民二庭审判员王庆喜。
此时,王庆喜刚做完手术,躺在病床上,从他的体内取出的一百多粒、足足装了半个纸杯的结石,面对经受着如此剧烈疼痛折磨的病人,医生感慨,“真不愧是个法官,这样的疼痛只有铁人才能挺到现在”。
默默无闻 忘我工作
王庆喜是在开庭时因胆结石发作被直接送进医院做了胆囊全切手术。王庆喜患胆结石已经多年了,每次发作都疼痛难忍,而他竟没因此耽误过一天工作。一次上班时,他的病又发作了,脸色变得蜡黄,额头上沁出豆大的汗珠,他仍坚持开完庭。回到家后,老伴看到他疼得直在床上打滚,强行送他到医院接受检查。医生说他的病非常严重,结石已经充满了整个胆囊和胆管,必须接受切除胆囊手术。可他脱口而出说:“不行,不能动手术。我手头还有很多案件,案件都是有审限的,这么长时间不上班,案件都要超期了。再说我不在,合议庭其他同志的工作都要受影响的。”就这样,王庆喜只在医院住了三天,炎症刚消,疼痛稍轻一点,他又上班了。
王庆喜的拼命能干在全庭是出了名的。一上班他就阅卷、开庭、调解、接待当事人,合议、写判决书,把所有能挤出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办案上,白天没有时间写判决书,就利用晚上在家写。熬通宵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每年,王庆喜办案数量都在全庭名列前茅,2008年,他个人共审结案件80起,在全庭名列第二位。
情系人民 以民为本
民事案件繁琐细碎,但事关人民群众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王庆喜时刻为当事人着想,不怕麻烦,擅长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以细心和耐心去化解当事人之间矛盾。有一次,王庆喜所在合议庭的另一名年轻法官审理一起离婚案件,双方当事人均是七十多岁的老人。面对这两位“爷爷、奶奶”级的当事人,这位年青法官犯了愁。王庆喜见状,主动走了过来,和老人拉起了家常,趁机展开了调解工作。天色慢慢暗了下来,王庆喜又开车把老人送回了家,和老人的孩子一起做思想工作。等他回到家,已经是深夜。第二天刚上班,两位老人就来到王庆喜的办公室说:“王法官,你昨天说的话,我们晚上想了一宿,现在全想开了。你说的对,我们不离婚了。要不是遇到王法官,我们老了老了还要闹出个大笑话,你看该办什么手续就办吧。”
王庆喜在审理案件中特别注重调解工作,相比判决来说,调解一个案件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一次调不成,他就调两次、三次。甚至有些案件调上五、六次也调解不成。有的同志不理解,说他浪费时间,直接判决就行了。王庆喜回答到:“民事案件调解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多调解几次怎么会知道调不成?只要有一线可能,我都会力争让他们和解,多花点时间没啥。”很多看起来不可能调成的案件,经过反复做工作,最后都在他手里调解结案了。
努力钻研 不断提高
民事案件范围广、类型多,涉及的法律问题也比较多。王庆喜从事民事审判几十年了,经验丰富,可他却从不凭经验办案。平时爱钻研、学习新法律法规,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并积极在审判实践中改进提高。遇到疑难复杂的案件,他总是主动找其他同志一起探讨。裁判文书实行电脑打印后,王庆喜又努力学习使用电脑,看到他用“一指禅”费力的敲打键盘,很多人都笑了,都说还没手写快呢,这么大年纪了还学洋玩意。可他就是不服气,硬是坚持了下来,现在王庆喜打字、排版样样精通,所有的裁判文书都是他自己用电脑打的。
“一滴汗水,一份收获”。凭着对审判工作的热爱,王庆喜多次获得系统嘉奖或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五好法官等,去年还被评为“办案标兵”,被同事们称为新时代的“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