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人民法庭是定分止争、凝聚合力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洛宁县法院城关人民法庭紧紧围绕“枫桥经验”实践,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聚焦指导调解职能,通过机制筑基、精准赋能、协同共治“三维发力”,实现人民调解员从“能调”到“善调”的转变,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坚实法治力量。
织密常态化指导体系打通调解能力提升“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城关人民法庭持续完善“庭镇联动”机制,推动调解指导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
以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为纽带,推动“庭镇联动”制度化:每季度参加辖区乡镇召开的联席会,通报涉诉案件类型、分析纠纷趋势,收集汇总乡镇易发多发纠纷问题及困难。同时,每半年向辖区乡镇送达《司法审判白皮书》,精准锁定纠纷“痛点”。
从"旁听席"到"法庭学堂",推动“跟庭培训”常态化:邀请村委主任、调解员等走进法庭,通过旁听庭审、法官点评、交流互动,让调解员直观掌握“事实查明—证据认定—纠纷拆解”的实战逻辑,增强纷繁复杂纠纷的分析能力和问题化解能力。
2025年以来,城关人民法庭已分6批次组织辖区131个行政村的村委主任、干部等209人参加调解指导培训,有效提升了基层调解员的“实战”能力。
精准赋能锻造“法律明白人”破解基层调解痛点难点
针对基层调解中的难点、堵点、弱点,城关人民法庭开展“靶向培训”,以真实案例为教材,把法律条文讲活、讲透。
建立“法律咨询群”,法官实时在线答疑,打通调解实务中的“梗阻”。某村调解员在处理一起土地继承纠纷时,遇到了法律上的问题,立马在群内咨询。法官在了解情况后,迅速帮助厘清法律关系,并援引相关条文进行解释,快速疏通调解堵点。
开展现场模拟教学。面对基层工作人员提到的“在调解时总是会说不到‘点子’上”的问题,派驻法庭调解员选取示范案例、现场模拟调解,向培训学员分享调解前置程序的方法步骤、解纷流程关键节点、注意事项,使学习人员调解有“章法”。
调防一体形成合力让法治力量“穿透”治理末梢
针对辖区情况,城关人民法庭将“庭镇联动”延伸至纠纷一线,整合法庭、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等多方力量,形成“专业指导+综合协调+多元联动”的解纷合力。
在处理河底镇一起涉及多人的土地纠纷中,城关人民法庭协同综治中心、司法所等部门联合调解。工作人员先以《土地管理法》明确权属争议处理程序,再用“换位思考法”倾听双方诉求,最终促成当事人接受乡镇提出的置换方案,让“死结”变“活解”。
通过培训赋能,基层调解员自主化解纠纷的能力显著提升:东宋镇的调解员运用“婚约财产返还”要点,三天化解一起彩礼纠纷;河底镇的工作人员参照“土地承包权流转”案例,规范了五起土地转租合同,有效预防了潜在纠纷。“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格局逐步形成。
如今在城关人民法庭的辖区内,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成为“懂法、用法、善调解”的行家里手。城关人民法庭将继续深耕“三维赋能”机制,让更多法治力量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持续贡献法庭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