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务实重做的基层法院领导干部

  发布时间:2012-09-28 11:23:26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大量复杂的、疑难性问题涌向法院,使司法权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做为一名基层法院的领导干部,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当前的形势,如何做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如何做才能对外不辜负群众的期待与信任、对内不辜负党组的厚爱与重托?

    司法为民暖人心

    众所周知,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8亿人口生活在农村,80%的基层法院处在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前沿,受理的案件多和农民当事人有关,朴实、厚道是大多数农民的品格,然而,由于文化教育的局限、法律知识的缺失和信息交流的闭塞使他们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屡屡遭到“忽悠”。法官的一生可能会办过数千个案件,但对于许多当事人来说,一生中可能只打一次官司,这一次官司足以影响到他对法官公正的认识,甚至对司法权威的认识,并将影响和辅射到他周围的人。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义务维护人类的尊严,尤其是掌握着国家法律武器的法官,要通过每一份公正的裁判来彰显法律的尊严;我相信,强者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尤其是掌握着国家审判权和和执行权的法官,因为,同情弱者是每个人的底线要求,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乎是个庸俗匹夫,领导干部更应当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用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温暖人民群众的心。

    真学真干塑形象

    俗语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没有一个实干敬业的人,会喜欢空谈阔论的梦想家,讨厌埋头苦干的实干家。2006年元月份我来到法院工作,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事业感使我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在这个以审判为主要职能的崇高而神圣的地方,“知耻而后勇”像一把利剑时刻悬挂在我头顶的正上方。从入院的第一天起,我告诫自己要静下心来学习,向书本要法律知识,向干警讨办案经验,并果断地参加并通过了“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试,从而取得了通往神圣法律殿堂的门票。然而,环顾四周,红尘滚滚,浮躁充斥着每一个角落、侵蚀着每一寸肌体,对于当下从事的工作,得过且过着有之,随意丢弃着有之。工作是什么?很多的时候,我也在叩问内心。工作是饭碗,是话语权,是跻身世间的位置,更是报答社会的机会。14年前,通过招聘考试这个平台,我离开农村来到城市,我知道,上天青睐的是有准备的头脑,机会喜爱的是勤奋的人,因此,珍惜每一个工作岗位,开心做人,阳光做事,一直是我做人的准则。做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靠学习,才能赢得知识与主动;只有靠实干,才能赢得尊重与信任。要时刻在内心警示自己:工作就是饭碗,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从而塑造在干警和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找准定位促和谐

    人心齐,泰山移。凝聚出活力,和谐出战斗力。一促班子和谐。如果将党组一班人比作一条在大海中破浪前行的船,那么一把手就是掌握前进方向的船头,船头跑得快,船尾不悼队,这条船才有生机与活力。因此,作为一名副职要立足本职,找准定位,以能力强、成绩优、服务好博得正职的肯定和信任;以顾大局、善沟通、敢担当获得其他副职的支持和理解,从而达到班子和谐的目的。二促官民和谐。目前,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已成为制约法院各项工作良性发展的瓶颈,对于信访当事人,要切实做到重视、主动、扎实、得法,事半功倍。只有越重视,群众的怨气才会越小,工作成效才会越好;只有越主动,挨的批评才能越少,息访罢诉才能越早,让信访当事人的合理合法诉求有效解决,让缠访闹访的当事人的心病化结,真正促进官民和谐。三促社会和谐。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变得多元化、动态化,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要常怀爱民之心,多办便民之事,力行利民之举,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