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能“吃”啥

  发布时间:2013-04-19 15:20:23


    最近网上流传的一则微博颇为有趣,某网友吐槽宫廷剧皇上只喝汤,在现在热播的古装剧中,皇帝饿了一般只会说:“给朕端碗红枣莲子羹吧”。该网友打趣到“当皇上图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在饿了的时候可以器宇轩昂地说,朕这会饿了,给朕拿只扒鸡来!”从而引发了网上对古代帝王饿了能吃啥的热烈讨论。更有网友贴出明代万历年间官员在档案中找到的一份朱元璋的早膳、午膳膳单,这个清单里朱洪武早膳十二道菜、午膳二十道菜,样式丰富,颇为奢侈。众所周知,历史上像朱元璋一样大力反贪的皇帝绝无仅有,其好严刑峻法,主张重典反腐,以“空印案”、“ 郭桓案”和“欧阳伦驸马案” 反腐惩贪三大案而著称。然于自身的日常餐饮上,亦不能免铺张浪费之风,不禁惹人感慨。

    十八大召开后,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六项禁止”,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于近日下发了《关于在全国法院开展改进司法作风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国法院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的司法作风建设、提升审判质量和司法公信力。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由此联想到法官要端好“为民司法”这个饭碗,酸甜苦辣,人间百味,“吃”中同样有讲究。

    忌吃“甜”。清代巡抚张伯行有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之为人不值一文。”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而在任何情况下法官都要拒绝糖衣炮弹,坚决做到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严格自律,决不“吃拿卡要”。不仅对处于感激之下的“答谢宴”吃不得,对于不明不白的“见面宴”更要一概拒绝,要通过以身作则来扭转社会上一些群众对法官“大盖帽两头翘,吃完原告吃被告”的误解,坚决防止舌尖上的“腐败”。

    多吃“苦”。古人云:“吃的苦中苦,方知甜中甜”。法官要有作为,就必须具备吃苦精神。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作为法官,一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深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把吃苦当做磨练自己意志的“磨刀石”;二要自觉的找苦吃,以苦为荣。要挑艰苦的工作去做,越是困难越向前。不怕疑难复杂案件,不被“金钱案、人情案、关系案”所诱,敢于同艰苦的环境和困难较量,在正义面前无愧于心。

    不怕“酸”。 案件千奇百怪,案件当事人亦形色各异,送锦旗者有之,感激不尽者有之,痛苦流涕者有之,出言不逊者亦有之。角度不同,认识亦不相同,故不乏一些当事人对结果不理解、不满意,进而情绪激动大吵大闹,甚至曲解裁判结果,对法官妄加揣测,怀疑法官收了对方好处,往法官头上“泼脏水”。面对误解法官要平心静气,耐心沟通,坚持不让自己情绪被当事人所感染,从而加大当事人与法院的对立程度。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法官要始终坚持筑牢防腐防变防线,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首先要让自己本身就是一支“防腐剂”,才能防止“酸”,亦不怕“酸”。

    少吃“辣”。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威慑作用不容削弱,但在改进工作作风上要中和“辣”,注重文明司法,遵守司法礼仪,杜绝对当事人“冷硬横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现象。法官在当事人心中是正义的化身,当事人很难相信不守礼仪、出言不逊的法官会公正办案。事实上,有的当事人不仅仅十分关切法官的言行举止,甚至会察言观色,把法官的面部表情当作揣度官司胜败的“晴雨表”。反思有的案件之所以会导致当事人上访,问题的根本倒不是在于官司的胜败,而在于有的法官在办案中的失言和失态。正所谓春风化雨细调解,柔情办案润心田,法官在办案时要克制火爆脾气或不耐烦情绪,始终保持理性如一。

    酸甜苦辣是舌尖上的舞者,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而法官作为法律中的裁判者,要知其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将法官面前这口饭碗当中的酸甜苦辣日益凸显出它特有的人文气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