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导演”庭审

  发布时间:2013-06-24 10:46:19


    庭审活动是整个审判活动的核心部分,通过开庭审判,法官可以查清事实,当事人可以各抒己见,一场完美的庭审不仅可以彰显司法公信力,还可以让当事人输赢皆服,彻底化解矛盾。如果我们换个视角,把开展庭审活动比作拍摄一部电影,怎样才能拍出一部节奏明快、情节紧凑、脉络清晰、结局圆满的“大片”呢?通过几年来民事审判的实践,笔者谈几点切身体会。

    首先要做一个好“导演”。毫无疑问,庭审这场“大戏”,主审法官就是“导演”。他安排庭审的流程,把控庭审的节奏,引导庭审的方向,捋顺庭审的脉络,最后给出一个合理合法的结局。如何成为一个好“导演”,一千个法官会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依笔者看来,“导演”一要正。心怀杂念,时不时想动用“潜规则”,那么无论这个“法官导演”多么才华横溢、业务精通,他拍出的一定是一部“烂片”。只有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才能在繁杂的案情中去伪存真,发现真相,才能心无挂碍,坦坦荡荡办案,清清白白做人,这也是法官的底线。二要勤。庭审活动看似简单的走程序,如果真的照本宣科,也许不会出错,但效果一定不好,就好像一部电影没有明显的硬伤,但是没有票房也没有口碑,这一定不是一部好电影。所以开庭前,法官要多阅卷,认真审视原告的诉求,被告的辩解;多思考,抓住案件的重点,理清办案思路,找准案件切入点;多准备,不仅要保证相关法律条文烂熟于心,还要做好各种应急突发情况的准备,有备无患,才能万无一失。三要良好驾驭庭审节奏。庭审中不可让当人事信马由缰,法官要明确自己需要查明的事实,引导当事人在庭审中对重点部分详说、多说,案件的争议焦点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拿得准,掌握精确。另外,驾驭节奏还包括把握庭审气氛、控制双方情绪、合理引导庭审进程。只有做好节奏的把控,才能提高审判效率,事半功倍。

    其次要公平分配“戏份”。庭审活动有两大“主演”——原告和被告。原告和被告矛盾冲突激烈,对抗情绪严重,而且在法庭上原被告双方的情绪激动,心理敏感,被患得患失的情绪笼罩,所以法官在庭审中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笔者曾遇到过一最典型的例子,一起普通的离婚纠纷中,庭审后被告气冲冲的来到主审法官办公室,质问为何偏袒原告,该法官莫名其妙,被告说庭审时让原告说的多,让他说的少,打开庭审笔录没发现被告说的问题,被告就说:你看,比如你问原告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子,原告说了具体的时间和细节,而就让我说是不是,你看看通篇都是这样,原告说那么多,我就说是和不是,你这不是偏袒原告吗?最后,给这个被告做了诸多解释,他才半信半疑离去。也许对法官来说,庭审就是查清案件事实,为最终的裁判作铺垫,对于让哪个当事人说的多一点,问哪个当事人的更详细一些是无关大局的,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法官的举动可能被做出很多种解读,由此引发的误会可能会给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最后要狠抠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一部好的电影都是精雕细琢的杰作,一场完满的庭审活动同样要注重细节。分开来说,细节包含三个方面:一要严格遵守庭审礼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法官与当事人是完完全全的陌生人,如何让一人去信服或接受另一个陌生人对其纠纷的裁决?除了法律赋予的权威外,规范自己的言行,严格遵守庭审礼仪是必不可少的。法官按照庭审礼仪的要求去着装、发问、归纳都可以彰显司法公信力,使当事人从内心认可并尊重法官。二要保持中立性。法官不仅内心要坚守公平正义的底线,外在上更要保持绝对的中立性,不能让当事人有任何的合理怀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一个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纠纷案件中,让原告宣读起诉状,原告说忘带了,法官告知其大体说一下事情经过和诉讼请求也行,原告支吾半天说不出来,为了庭审程序顺利进行,法官就将原告提交法庭的起诉状拿给原告。这时被告立刻变得情绪激动,提出抗议,认为法官明显偏袒原告,给庭审活动造成很大困扰。其实这也是开庭前准备工作没有做充分,没有考虑到这种细节问题,许多当事人是第一次上法庭,对庭审完全没有概念,这就需要法官告知其基本常识。这样的问题看是细小,但绝对不可忽视。三要做好“后期制作”。庭审结束,应立即要求当事人核对笔录,特别是当事人比较多的案件,如有遗漏就会难以收拾。另外还要组织调解,组织当事人聚齐一次不容易,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做好调解工作。对于当事人情绪激烈、前来旁听亲属较多的案件要特别注重安排当事人双方有序离去,如有必要,可令一方当事人等候片刻,待另一方离去后再行离开,避免意外冲突的出现。

    组织一场圆满的庭审活动不仅是办好案件的需要,而且也是法官综合能力的最好体现,优秀的法官必然是一位优秀的“导演”,他不仅要导演完美的庭审,还要学会导演人生,导演生活,让工作精彩,生活惬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