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校园暴力 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发布时间:2015-11-17 17:19:56


    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不断上演,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肇事学生不仅倚强凌弱,寻衅滋事、寻求精神刺激,以侮辱受害学生的身心、尊严为乐,更有甚者,把“恶作剧”录成视频,发布于网络,近期就有某中学几名初中男生在厕所对一名同校男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尊严侮辱,对该男生猛跺猛踹,并逼迫其吃屎的视频疯传网络,还有某中学一群女生因生活琐事当众殴打另一名女生,并令其下跪、揪头发、扇耳光等严格侮辱人格尊严的视频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可以说,校园暴力事件绝非个案,已逐步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不仅给当事人家庭留下了或轻或重的伤害,更重要的是给受害方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和永久的心理阴影,同时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当然,这种校园暴力已经引起的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已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笔者就以法院如何普法为切入点,浅析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并如何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相关教育专家专门就校园暴力进行总结,引起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一是学生性格严格内向,二是学生家庭不和睦,多以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为主,三是热衷暴力和黄色网站及小说影视等,四是具有好斗心理,具有非常强烈的好胜心,五是个人英雄主义、崇拜偶像,六是极其喜欢刀具等危险器械,七是刚愎自用,不能接受他人意见,八是崇尚黑社会义气,九是心理不健康,以倚强凌弱,不思进取,寻求精神为乐,十是做事不考虑后果,缺乏法律意识,对法律缺乏敬畏感。

    面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从社会、学校、教育管理、普法教育等方面进行引导、改革,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为当今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是党和政府应从制度、政策层面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自从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就着力构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通过党和国家、社会的深入宣传、引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和谐、法治、友善的新型社会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但更应该长期坚持、引导。

    二是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应有针对性的的管理改革。比如改革教育评估和教育评价方式。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技巧和师生关系质量,同时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保护学生的尊严和学习兴趣等;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应该成为教师能够愉悦工作、学生能够快乐学习的师生共同的家园,引导学生互相尊重、信任,要倡导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授与学生应对校园暴力挑衅行为的方法。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处理和应对一些即将发生的校园暴力侵害行为;加强心理辅导,解除青春期心理危机。处于青春期心理时期的青少年,往往变得孤僻古怪,脾气暴躁,不合群,常常顶撞父母和老师,甚至逃学拒读、离家出走,或出现暴力行为。所以青少年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学校、家长加强心理辅导,与他们一起努力,平安度过青春期。

    三是家庭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家长不应该把学生把学生送进学校,“一送了之”,而应该经常同自己的孩子沟通、聊天,掌握孩子的思想状况、心理动向,经常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也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一环。

    四是法制部门应加大普法力度。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司法局等法制部门应结合当前形势,结合部门特点,更新普法形式、加大普法力度。比如,充分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一二·四”宪法日、“法院开放日”、学校聘任法官、检察官为“法制校长”、公检法司工作人员与在校学生结对帮扶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在校学生树立知法、遵法、守法的法制观念,从而可以理智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

    总之,只有社会、学校、家庭、普法部门各司其职、通力配合,共同打造和谐、友爱、法治的社会环境,才会减少类似于某高中两个女生因生活琐事发生纠纷,因不能理智处理,导致一名女生情急之下,用水果刀捅向另一名女生大腿动脉,导致失血过多不治身亡的悲剧发生上演。进一步才能构建互相尊重、信任、友爱、平等、和谐的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责任编辑:苏晓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