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风雨兼程,无怨无悔,
为百姓排忧解难,让千家万户洒满法律的阳光……
他们默默无闻,倾心付出,
坚守心中的天平,捍卫着乡村的和谐与安宁……
他们奔走在山水间,倾听着家长里短,维护着民生福祉,诠释着基层法官的气质和格局……
他们平凡的如同田间的泥土,却是百姓心中的英雄。
今天,让我们听听汝阳县法院蔡店法庭的故事……
在酒祖杜康故里——汝阳县蔡店乡蔡店村,坐落着汝阳县法院蔡店法庭,管辖蔡店乡、陶营镇两个乡。
在这里,一代代法庭干警扎根百姓、坚守基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秉持着司法为民的精神,传承着公平正义的追求。
“群众的小事也是咱的大事”
今天,蔡店法庭庭长胡二波等人驱车前往山上村,对一起赡养纠纷案进行巡回开庭。
山上村位于汝阳县蔡店乡南部,距法庭较远,为方便双方当事人,法庭决定将审判搬到村口开。由于山路崎岖,车只能停在山下的村里,一行人步行爬到山顶。
背着国徽,提着材料,一行人艰难地走在满是石子的路上。一路上,胡二波和法官助理分析着案情,时不时沟通办案技巧、办事程序。
来到山上村,胡二波等人在村口的开阔地上,布置好巡回法庭,审理这起赡养纠纷案件。
从法庭调查到法庭辩论,从举证、质证再到调解,庭审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着。
庭审结束后,本着化解矛盾的原则,胡二波等人再次来到当事人家里,开展庭后调解工作。胡二波不仅从法律角度向当事人释法析理,更似邻家大哥般从伦理道德角度劝解双方。最终,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返程途中,胡二波心中仍记挂着要为一起合同纠纷当事人送去执行款。直到看着收到执行款后当事人脸上的笑容,这起案件才画上圆满的句号。
像这样的上门开庭、调解早已成为蔡店法庭干警的习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是蔡店法庭的传统。针对辖区散居人稀,交通不便,居住人口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现状,法庭将“上门”定为主业,上门立案、送达、开庭。去年,蔡店法庭开展“山头开庭”、“炕头送达”、“地头宣判”达120余次。同时,“法律热线心连心”、“法律服务面对面”、“巡回审判村村通”三个民心工程服务平台已经上线运行,将咨询、答疑、释法等工作融入平台之中,不断便利群众诉讼。
“多跑腿,磨破嘴,也要让百姓看到法官的真心”
2013年3月份,王某因远在深圳打工的丈夫张某有外遇而起诉离婚,王某独自一人在家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困难,情绪一直很激动,案件处理难度很大。
庭审结束时,胡二波作为案件承办人当场拿出300元钱,说:“别的忙也帮不上,300元钱是点心意,给孩子买点吃的。”此后,他数次对王某进行劝慰、开导,王某非常感激。
王某说:“本想着法官都很严厉,一听到法官就害怕。但是看到你们,看到你们办的事,才知道法官是咱老百姓自己人!”
蔡店法庭辖区群众绝大多数是农民, 普遍存在经济状况差、文化水平差、法律基本知识差的“三差”情况,遇到纠纷存在“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心理。但是,很多纠纷是因相互间表达方式上的误会、误解造成的。为把群众心头的疙瘩解开,把百姓之间的纠纷化解,蔡店法庭在长期办案过程中,形成了“宁愿自己多跑腿,磨破嘴,也要让老百姓看到法官的真心”的调解思路,将纠纷化解于法庭之外。
身处法庭 胸怀大局
近年来,蔡店法庭建立“家·庭”党建工程,引导干警关心法庭这个小家,关注辖区这个大家,自觉贴近区域中心工作,主动承担社会治理的法治责任。建立与乡镇党委联席会议机制,从法律视角就乡村产业升级、区域发展模式转型等提出意见与建议;围绕审判中发现的辖区涉群体、涉稳定问题,提供法律参考,精准服务乡镇依法推进重点工作;依托“法官村长”载体,把执法办案与法治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蔡店法庭干警虽历经数更,新旧相推,唯丹心不改,唯“守望大山、守望百姓、守望公正”的法庭精神不变。